虽然当初以主妇形象抢尽了做空黄金的华尔街精英们的风头,一年后的今天,金价15%左右的跌幅给了中国大妈当头棒喝。 不再亲切的金子
去年中国大妈们疯狂购金的行动曾被描绘为,对着陈列架“手一指全要”的霸气,被轻易扫荡一空的货柜,挤不进店门的焦灼表情……种种细节无一不折射出抢金大妈的疯狂,甚至感染了《华尔街日报》创造“dama”一词,并被戏剧性地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
“去年会发生抢金现象是因为2008年到2011年的几年间,几乎每次金价出现小的调整时买进都会赚钱,而且一买进几乎马上就能立竿见影地赚钱。”上海黄金交易所专家顾问李骏分析,“再加上当时很多主流银行、金店的营销攻势,中国大妈在财富增值的强烈预期下买入黄金,持金成本平均高达1500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296元/克)。”
截至5月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分部交投最活跃的6月黄金期货结算价是每盎司1309.3美元(约合人民币259.12元/克)。数据显示,自2013年5月至今,跟随国际金价涨跌的老凤祥的饰品金价也从接近400元的高点跌至如今的约330元。“这意味着大妈们过了一年也没能解套,深套了15%~20%左右。”李骏坦言。
大妈抢金热退烧
相比股票、基金的风险特征,人们对黄金的属性了解基于“保值”二字。而金价从1500美元/盎司神坛走下后始终一蹶不振的疲态,给中国大妈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去年在上海莘庄仲盛广场的一家金店,吴英子出手购买近10件金饰共花费了10多万元。“当时手上有点闲钱,房子买不起,股票不敢买,美元也一直在跌,觉得还是黄金最能保值。”据统计,像吴英子这样买金饰作为投资目的的中国大妈占据了去年抢金潮中的绝大多数。
一位在圈内深耕20多年的老字号珠宝首饰品牌业内人士分析,去年红极一时的大妈抢金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对整个行业发展亦有负面作用,“贵金属的投资应该买纸黄金、实物黄金、一些可以短期内变现的金条,或者买金币。”
不过,今年“五一”期间,记者采访的多位大妈级别的投资者都表示,黄金也会跌的鲜活例子令热度已退。
抛还是留,是个问题
对于是抛是留,新湖期货贵金属分析师展大鹏的观点近乎悲观:“短期内黄金可能会涨,但长期不是很看好,购买需求可能没有去年强,还有大量资金流入了美股、美债,中国内部宏观经济来看也不太可能支撑大涨。”
而李骏的看法则截然相反:“从涨跌原因看,2008年涨3倍是因为当时美国经济危机,美联储实行货币宽松政策,造成金价上涨,2012年以后金价开始下跌,美联储渐渐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对黄金的确不利,但价格下滑幅度肯定不会像去年那么大,可能跌至黄金勘探企业的成本价。”
考虑到未来黄金价格的下跌幅度有限,李骏建议,如果再跌,投资者可考虑再行购买。“若手里有流动资金,在勘探价格成本价附近可以再做一个同比例投资,压低持仓成本,争取解套,而如果没有流动资金,可以把持有黄金抵押给银行,再在成本附近购买黄金,但是要考虑支付的利息成本。” (据《中国经济周刊》) ---信息来自太仓日报
|